发动态

没有新消息

更多内容

出国后,你有哪些既有认知被打破?

黄怡然 北京/英国华威大学

朋友圈里出国的硕士留学生有这么两种: 一种是,今天在曼切斯特喝咖啡明天马德里看球赛后天在里斯本逛博物馆,图片不是《欧洲国家地理》级别的风景照就是英剧皮囊式的趴体迷醉人生。 另一种则是,这学期的paper可能要一辈子才能看完,图书馆为什么这本书只能借24小时,苦咖啡和essay一点都不配嘛,明天又有Presentation啊我今晚不用睡了。 前者是少数,后者相对普遍,还有一种人,根本不出现在朋友圈。 他们每天七点起来奔进图书馆,每堂课结束后都有复习预习还要完成推荐reading,每篇3000字的小论文都用了20个以上的引用,上课时能和外国学生一样打断老师提问。如果你向他咨询这一年经历,他会告诉你,后悔没有提早跟前辈打听各个课程的制定教材,在国内先看看中文版,或者搜索英文原版书的电子版来读。 这才是一年硕的真相。把别人两年的lecture和seminar挤压成一年,课程被安排在每一天,多的时候从早上9点一直上到下午5点不中断,各种networking的机会还不能错过。 在这被压缩的时间里,因比较而产生的压力也会随之翻倍。 国内Top3本科毕业的学姐Fiona在法国HEC读硕,她说自己到了这里才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那些关于中国留学生更勤奋更优秀的传言都是谣言。上次小组作业,意大利和德国同学的小组报告拿了80分,香港和越南同学那一组拿了75,自己和老乡只有60,在中国同学中还算高分了。 当中国学生在纠结考试和历年考卷,老外在讨论Google and deepmind,是谁告诉我欧洲人又懒又没有大局观的? 更让她绝望的是,商学院里那些令她绝望的学霸,根本也不是学校里最顶尖的人才,真正的大牛更多会选择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 Fiona在法国实习时,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界上有“今天做不完明天做,明天做不完后天做”的投行。她一边和我吐槽法国同事总是要等到项目里其他地方的同事们崩溃了才能交出东西,一边又羡慕隔壁小哥永远散发着香水味的云淡风轻。 和国内不同,法国年轻人们选择投行工作,通常不是因为薪水(因为和其他行业的薪水差距也没有国内这么大),而是更多是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9 赞+1
0
评论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