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消息
更多内容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写下您的评论
问题来自于
强挽
简历上要不要写目前工资,或期望薪资?
114140
阅读
7
回答
@2024 职Q 智联招聘
合作商务邮箱:sbyh@zhaopin.com.cn
友情链接
HR圈内招聘/ 同道问答/ 人资知识社区
51社保/ X职场/ HR Bar/ 中人网/ 研招网
京ICP备17067871号 合字B2-2021013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47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52003273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85-9898
关爱未成年举报热线:400-885-9898-7
朝阳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监督电话: 57596212,65090445
简历上要不要写目前工资,或期望薪资?
绝大多数求职者不敢在简历中写明薪资要求,更有三成求职者被动接受雇主薪酬,而谈薪的时间节点往往也是选在和企业达成基本意向之后。 把薪酬要求直接写在简历里会不会第一轮就被HR否定,连个面试机会都捞不到?面试第几轮才是报价的最佳时机?怎样摸清和公司砍价的合理范围?工资高到一定程度,再要往上谈就会越来越难,再次跳槽,怎么才能不被公司压价? 在迎来年底和年初的跳槽高峰季之时,职场调查历时三周,共收到1041份有效样本。其中女性受访者和男性受访者各占一半;工作年限在2~5年的受访者占37%,5~8年的为20%,8~10年的为8%,10年以上的占14%;在外商独资企业工作的受访者占20%,民营/私企工作的受访者占40%,国企/上市公司工作的受访者比例为19%;合资企业的受访者为10%。 21%薪资持平 15%薪资下降 除去表明今年没有跳槽的34%的受访者,在跳槽的受访者中,30%的受访者薪资上涨;有21%表示薪资持平;15%的受访者坦承跳槽后薪资下降了。薪资涨幅在30%以内的受访者居多,为19%;而薪资降幅在30%以上的受访者也占到了5%。 2~5年:放胆去飞 细分数据来看,工作年限在2~5年的受访者跳槽后的薪资幅度动荡较大,降幅在20%以内的不在少数,而升幅在50%以上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作为职场人,2~5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职业资历,正是选对路更上一层楼一飞冲天的好时机;同时,若是此时改行更换职业跑道也不算损失太大,远望长期利益,薪资上的损失可以用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来弥补。 8~10年:稳字当头 除去工作年限在2年以下的,工作8~10年的人群跳槽后薪资涨幅在30%以内的较多,跌幅在50%以上的最少。因为工作年限在8~10年的职场人群如还未做到高级经理人,薪资向上大幅攀升的机会较少,但作为中层管理者,工作纯熟各方面均较为稳定,因此在薪资表现上也比较稳定。 10年以上:向上或者折旧 而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人群,跳槽后薪资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势较严重,薪资跌幅和降幅在50%以上的人群比例皆很高。是职场含金量更高,还是职场折旧损耗更大,薪资谈判是一面无情的镜子。 34%的求职者简历中不写薪资 简历中要不要写明薪资?这是一个让求职者在制作简历时感到十分纠结的问题。如果写明可又写低了,一怕用人单位怀疑自己的能力,二怕万一入职了,会被用人单位无情剥削;写高了,又担心用人单位觉得自己太“高贵”,连个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但不写明,面试时一切看似都很顺利,可谈到最现实的薪水问题时企业开出一个“跳楼价”,耗去的时间和精力向谁诉? 只有23%的受访者会在简历中写明目前薪资和期望薪资,16%的受访者只写了目前薪资,27%只写了期望薪资,有34%的受访者干脆不在简历中跟薪资扯上任何瓜葛。 3成被动认可公司薪酬 让人惊讶的是,有30%的受访者在面试谈薪时难以启口,愿意直接认同公司的薪酬定位,其中女性受访者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受访者12个百分点。有56%的受访者愿意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理价位;5%的受访者会在公司开价后,再加10%以内的薪资增幅;8%的受访者会在让公司开价后,再加10%~30%的薪资增幅;1%的受访者会在让公司开价后,再加30%~50%的薪资增幅。 至于求职者们究竟会在哪个节点上和企业摊牌谈薪,主流观点是等双方的基本意向都确定了再谈薪水也不迟,有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如此;而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把薪资问题摆到桌面上的仅占2%;也有3%的受访者过于“害羞”,就是开不了口,表明自己是等拿到offer直接看薪水的。 36%的求职者不了解应聘岗位薪资 相对于企业而言,求职者获取薪资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从调查数据来看,36%的求职者很被动,在面试时直接获得应聘岗位薪资;21%的受访者动用亲友等人脉关系来获取薪资信息;17%的受访者利用搜索引擎查询关键字;有19%的受访者去专业求职媒体和相关行业论坛搜集薪资情报;只有7%的受访者从专业薪酬调查机构了解情况,而这些受访者的职能多为财务/审计/税务、高级管理人士、人力资源或行政工作者以及500强企业的储备干部和管理培训生,他们更能借助职能和资源优势从专业薪酬调查结构获取到此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