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态

没有新消息

更多内容

应届生求职到底选择大公司还是刚创业的小公司?

如梦初醒

通常这种问题,回答总是告诉你一堆分析,大公司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弊端,小公司利是什么,弊是什么。但既然这个问题有一个限定“应届毕业生”,那答案就毫无疑问:大公司。 这是我一向的观点:职业生涯既要有大公司经历,也要有小公司经历。但一定要从大公司开始。 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解决你日后跳槽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比如说在保险交易中,投保人对自己的信息一清二楚,保险公司却对你的信息一无所知,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二手车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刚好相反,卖方掌握车况,买方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 这跟招聘有什么关系呢?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交易,甚至更严重——它是双重的。 在招聘中,面试官睁大双眼,绞尽脑汁,不放走任何一个细节,想要搞清楚对方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自吹自擂,对方的简历,哪一点有水分,哪一点是干货;同样,面试者也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判断这个未来可能要呆上几年的公司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这是对买方和卖方的“双重信息不对称”。 那么,处于“信息不利”的一方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呢?方法就是对得到的某些信息进行“打折处理”。 以买二手车为例,“保养维修情况”属于只有卖车人才知道的“私有信息”,不管卖车的人吹得天花乱坠,买车人对此永远是怀疑的。为了保护自己,买车人通常会假定对方在说谎,开出一个坏车的价格。这样,买到好车就赚了,买到坏车也不吃亏,这就是“信息打折”。 劳动力市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求职者提供的信息无法被证明,用人单位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打折”。你说你上一家公司做的是项目经理,用人单位在做背景调查,确认你是“项目经理”之后,就在心里打个分——能力相当于“助理项目经理”,这个“助理”就是打折,以防你是因为“能力达不到这个职位的要求”而被踢出来的。 那么,难道求职者有什么办法防止履历被打折呢? 有一个经济学家叫斯宾塞,他在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后,提出了一个理论——教育信号传递,并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斯宾塞提出了一个假设:假设大学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养人才,而是鉴别人才,把人划成三五九等后,向用人市场传递价格。 和氏壁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吧,斯宾塞的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和氏,把玉外面的石头敲碎,看看里面有没有玉,有的话,就打磨一下,最后贴上自己的品牌——“XX大学出品”。 这就是大公司校招时那么看中你的“第一学历”的学校原因,不仅仅因为它们教育质量高,也是因为这些学校在招生时,已经帮你鉴别了人才。三年高中和其后的高考,基本上是一个漫长的人才鉴别过程——无毅力的,淘汰;不够聪明的,淘汰…… 名牌毕业证书、大公司的职业经历,这些信息是高度可信,也不可能更改的,我们称之为“公有信息”;相反,你的专业能力、个人品质,可判断性很弱,就称之为“私有信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只相信“公有信息”,而对“私有信息”进行“打折”。 只不过,“名牌大学”的信息,只在校招时有用,而“大公司”的信息,在日后每一次跳槽中都有用。 我亲戚家的孩子,高考失利,上的大学比较一般,但还是凭借扎实的代码功底在校招中脱颖而出,三年前进了OPPO做研发。前几天听他说,最近一年有好几个猎头联系过他。虽然最后他因为公司的研发氛围好,也没舍得走,但工作三年就有猎头挖,一般的小公司肯定不可能。我相信他在OPPO的研发工作经历还是决定性的,毕竟这一点,电子和互联网行业人人知道,属于“不打折”的“公有信息”。 相反,很多人从小公司开始职业生涯,有了工作经历要跳槽到大公司,代价就是降薪(因为跳槽有风险,不加薪等于降薪)。很多人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因为你的工作经验变成了更有价值的“公有信息”,所以总体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20 赞+1
0
评论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写下您的评论

热门职位推荐
热门公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