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消息
更多内容
0 条评论
问题来自于
知行合一
为什么说离职见人品呢?
9530
阅读
6
回答
@2024 职Q 智联招聘
合作商务邮箱:sbyh@zhaopin.com.cn
友情链接
HR圈内招聘/ 同道问答/ 人资知识社区
51社保/ X职场/ HR Bar/ 中人网/ 研招网
京ICP备17067871号 合字B2-2021013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47号
人力资源许可证:1101052003273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85-9898
关爱未成年举报热线:400-885-9898-7
朝阳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监督电话: 57596212,65090445
为什么说离职见人品呢?
zhixingheyi與你分享案例: 集体跳槽后,他们被老东家告了 核心技术人员集体跳槽至同行业新兴公司,老东家状告19名员工要求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并支付违约金、赔偿金。近日,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审结19起竞业限制纠纷系列案件,一审判决认定14名跳槽员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判决其支付违约金共计340万余元,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至合约期满,5名员工因竞业限制补偿不足法定或者约定标准无须履行竞业限制义务。14名员工不服判决提起上诉,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原告公司对于法院认定的5名员工无须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判决提起上诉,后自行撤回上诉。现全部判决均已生效。 半年间核心技术团队离职率“飙升” 原告公司是国内吸尘器领域龙头企业,手持无线吸尘器是其“王牌”产品。2019年3月起,原告公司人事经理发现了一件怪事儿,公司吸尘器项目的研发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生产、质量管理人员,甚至项目经理、法务经理都齐刷刷地向公司提出辞职,项目团队人员在3个月内集体“出走”。 随后不久,新兴同行公司开始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与原告产品高度类似的无线吸尘器。此时,原告公司才发现虽然19名离职的团队人员均在离职时签署了保密协议、遵守竞业限制的承诺,但是在离职后不久均入职了这家新兴企业。 巨额研发费用促使三方对簿公堂 发现自己花大力气培养的技术团队竟然集体跳槽至竞争对手公司,原告公司愤而提起劳动仲裁,仲裁委裁决要求员工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但是并未支持原告违约金、赔偿金的诉讼请求。 原告公司认为,公司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花费了大量成本,仅在2018年就投入了2.45亿元的研发成本,分摊到公司全部研发团队人员,每个技术人员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就超过了40万元,公司的损失显而易见;另外通过公开渠道查询员工入职的竞争企业在网上销售的收入也高达数千万元。因此,其主张赔偿金与违约金于法有据。为此,原告公司不服仲裁裁决,以跳槽员工为被告,以竞争企业为第三人向虎丘区法院提起诉讼。 以母公司为壳混淆竞争关系 员工方辩称,自己入职的公司经营范围与老东家并不重合,两者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原告公司提供的证据显示,无线吸尘器的销售公司是入职公司在天津的母公司,自己入职的是苏州子公司。母子公司之间虽然存在投资关系,但是在法律上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主体。 原告公司却发现,电商平台销售的无线吸尘器生产地仍为员工入职的子公司地址。 法院经审理查明,虽然电商平台销售的无线吸尘器制造商一栏显示为天津母公司,但是生产地却为苏州某经济园,该地址恰恰是员工入职的苏州子公司所在地。天津母公司还在苏州成立了分公司,该分公司经营地址和通讯地址也同样是苏州某经济园。 同时,母公司和子公司曾在2018年年底作为共同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叶轮和电机”的吸尘器相关专利。 对此,原告公司更是大吐苦水,称该公司并非“初犯”,此前其也通过恶意招聘获得其他同行企业的商业秘密,被其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谈话并进行行政处罚。 法院审理后认为,从原告提供的工商档案信息、发明专利申请书等证据,法院依法认定第三人公司与原告公司存在竞争关系。 竞业限制补偿抑或拆分工资成焦点 虽然19名员工均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或者保密协议,但是由于原告公司的竞业限制补偿是随每月工资预先支付,因此员工认为企业存在恶意拆分工资的行为,竞业限制补偿应为劳动报酬。 对此,原告公司称,双方在竞业限制协议中明确约定了自签订合同次月起,向员工预付竞业限制补偿费用。因此,竞业限制补偿并不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只是为了发放便利,才与薪资一同发放。 法院审理后认为,竞业限制合同中明确约定自签订合同次月起,原告发放工资时向被告预先支付竞业限制补偿费款,原告也按约在每月工资发放时发放竞业限制补偿费款,被告每月签收的工资单中明确部分款项为竞业限制补偿款,被告对此应明知但从未提出异议,故对员工提出的拆分工资的观点不予采纳。 法院判决足额获得竞业限制补偿金员工应担责 法院审理后认为,19名离职员工分属于研发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生产、质量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法务经理,因职务需要能够掌握知悉原告商业秘密信息,属于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上述人员的劳动合同、竞业限制合同或保密协议中均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其关于竞业限制的约定系真实意思表示,双方应当按约履行。 综上,法院依法认定14名足额获得竞业限制补偿金的跳槽员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并综合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数额、劳动者违约行为的情节、给用人单位造成的实际损失、劳动者非法获益等多种因素,秉持着适度体现对劳动者违约行为的惩罚性,判决上述员工支付违约金共计340万余元,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至合约期满。 观察思考 竞业限制纠纷的新特征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正在推进创新转型,5年来,辖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8%,高新技术企业由409家增加至972家,新增各级各类领军人才1136人。对于创新的渴求,使人才密集成为了辖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特点,这也使得企业和人才之间的竞业限制纠纷不断攀升。 司法实践中,虎丘区法院发现竞业限制纠纷呈现出集体化、标的高额化、技巧化的新特征。正如上述案件所述,竞业限制纠纷已经由单个员工走向团队化,企业因竞业限制诉诸法院时,员工往往已经集体“出走”至同一家竞争企业成立新的研发团队。这种集体化特征也让“老东家”从研发到制造再至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均被竞争企业“复制粘贴”,让企业高达上亿的研发成本付之东流。 竞业限制纠纷所涉及的人员知晓商业秘密的核心团队,大多亦为高薪技术人员,正如上述案件中跳槽人员甚至项目经理、法务经理,这也导致了该类纠纷呈标的高额化。有的案件因案涉员工系企业研发中心总监,企业称其按照竞业限制协议支付的补偿款就高达137万元,其根据竞业限制协议约定提起违约金请求更是高达6000余万元。 竞业限制纠纷往往涉及高端制造、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跳槽处理也极具技巧化。正如上述系列案中,竞争公司以母公司为壳混淆竞争关系;另有案件中,跳槽员工形式上入职无竞争关系公司后,以与存在竞争关系公司存在合作事宜为由,长期在存在竞争企业工作,以规避竞业限制的法律责任。 由于竞业限制纠纷系劳动争议、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等多领域要素,为实现竞业限制的“源头治理”,平衡企业经营权与劳动者择业自由权,虎丘区法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企业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应合理限定负有保密义务员工的范围及其义务,依法依约支付竞业限制补偿款,避免竞业限制成为劳动者再就业的“枷锁”;二、新兴企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面对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但仍应以开拓者与实践者的理念,形成原创性成果,“挖角”竞争企业技术团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让企业获得长足、长远的发展;三、劳动者择业、就业时应当秉持诚信原则,遵守契约精神,严守竞业限制约定。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虎丘区法院也将坚持以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平衡人才流动与企业利益为导向,更新审判理念、创新审判机制,服务保障高新技术企业,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