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态

没有新消息

更多内容

#人事#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知行合一

☆ 最重要是两招: 方法一,是将自己的思考升高一个层次(用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理论思考)。 方法二,是将自己的思考升高一个维度(用“点线面体”法思考)。

5 赞+1
0
评论

0 条评论

同理,对于某些问题,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平面,即二维,我们就无法找到问题的解。相反,如果通过升维,从二维升到三维,我们就能轻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
21-06-26
赞2
回复

☆ 方法二、将自己的思考升高一个维度 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用6根火柴棒拼出4个正三角形? 如果局限在平面思考,那这道题就是无解的。而如果我们能将思考从平面扩展到“立体”,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用6根火柴棒拼出一个三角锥,也就是4个正三角形。
21-06-26
赞4
回复

☆ 方法一、将自己的思考升高一个层次 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生活本身非常有趣,那你会在周日下午去做什么?相反,如果你认为生活很无聊,那你又会在周日下午去做什么? 我相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定非常不同。 为什么? 因为,真正能决定我们行为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那些比“行为”更高一层的东西。 (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理论) 这幅图是由NLP(神经语言程序)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提出的名为“逻辑层次”的理论。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愿景层是最高层,它是超越身份的,是关于我们想要实现怎样的人生,或者说是关于我们的人生使命的(Calling)。 身份层是关于“我是谁”的。 价值观层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的。 能力层是关于我的能力的,包括状态、策略和处世模式。 行为层则是关于我做什么或者我已经做了什么的,具体的行动步骤和行为。 而最低一层的环境层则是指我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 根据罗伯特·迪尔茨的这套“逻辑层次”理论,当我们想要去改变较低层次时,通过改变更高一层往往更加有效。同时,当我们在思考低层次的习惯时,我们也不该忘了还得去更高层级看看导致低层次习惯发生的根本原因。 因为,高的层次总是在不可避免的驱动着低的层次。所以,当一个变化在高的层次发生(比如“你认为生活本身很有趣”),它往往就会影响到低层次的行为变化(比如:你会把一下午的时光用在一个爱好上)。 相反,如果我们只在低层次上做出改变,而高层次的意识却没有发生变化的话,低层次上的改变常常是难以持久的。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女儿或好儿子,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这是一个“身份”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站到更高一层的“愿景”层去看看。在我们的愿景中,好女儿/好儿子究竟是怎样的?“好女儿/好儿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具体的形象?然后我们可以试着将它具象的描画出来,这样我们就能轻易的回答出存在于“身份”层面的问题了。 如果在我们的“愿景”层面,“好女儿/好儿子”的形象是这样的:经常关心父母,给父母打电话;每年给父母过生日,生日时有生日礼物,且带父母出去吃大餐;每年带父母出去旅行一次。 那么,我们的行动自然又会有所不同。 如果现在如果我问你,如果想要做到每周健身三次,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本身是属于“逻辑层次”中哪个层级的? 显然,这是一个属于“行为”层次的问题。 这时你就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想要每周健身三次呢?”你的回答可能会是:因为我想要健康以及更好的身材。这时,你就可以试着站到更高一层的“愿景”层去看看了。 当看向自己的愿景层时,你的头脑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副非常生动的画面:一年后的自己,身材苗条健美,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肌肉紧绷,小腹平坦,在阳光下走路的时候,你的皮肤散发着珍珠般的光芒。 当你看到这副生动画面的时候,是否会立刻充满斗志?想要马上就去健身。 答案不言而喻。 当聚焦在“行为”层面时,我们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能聚焦在“愿景”、“身份”或“价值观”层,我们的行动自然就会发生改变,而且动力十足。 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已理解了我在之前所说的那段话:如果缺乏了升维思考,就等于彻底忽略了行为改变背后的根本性动力。没有了根本性动力,有些人还能坚持下去,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这种坚持则很痛苦,是对自身毅力的巨大挑战。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打卡”这个方法虽然盛行,但很多人依然会在中途放弃,或是在打卡结束后就立刻被打回原形的根本原因。 因为,真正能够决定我们行为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那些比“行为”更高一层的东西。
21-06-26
赞3
回复

希望我能和你一样优秀~
21-06-26
赞0
回复

热门职位推荐
热门公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