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讲英语时“想表达又说不出来”的窘境,让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感到苦恼。不过大家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口语不好是英语水平不够高,必须得多听多看,扩大词汇量,学透语法,等水平提高了,口语自然就能变好了。这个理解并不正确。从本质上说,想要提升英语口语,最应该做的不是提高英语水平,而是改变组织语言的方式。
首先,你要把讲英语的过程,与现场造句的过程区分开。口语不是写作,当你想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你没有大段时间去慢慢思考如何组织词汇,调用语法。何况,当你把所有精力全放在造句上时,根本无暇思考接下来要讲什么,导致你讲话总是磕磕绊绊,不停卡壳,越讲越没信心。
可以尝试用模块化搭建的方式来讲英语。之前你说英语的方式,相当于手头都是散碎零件,你需要现场一个一个去搭建。至于搭得对不对,你心里也没底。而模块化搭建,就是你手头都是成型的、之前已经搭好的完整模块,你在现场只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把这些模块稍作调整,再组装到一起就好了。由于模块是之前就处理好的,你完全不用担心搭得是否正确的问题;而且组装模块的过程很轻松,这就为你节省出大量脑力,可以一边组装,一边思考接下来该怎么搭建,整个搭建过程就变得连贯起来。
按照这个思路,你需要积累你需要积累一批英语的“表达模块”,也就是母语人士组织语言的惯用套路。表达模块通常是从句子中提炼出来的不变部分。举个例子,比如:
He’s worked in this business for like 50 years. (他从事这一行差不多50年了)
这句话如果套用在另一个人身上,需要调整的肯定是表示年份的数字。所以在这句话中,50就属于可变部分。把数字去掉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表达模块:He’s worked in this business for like XX years.
这个表达模块很实用,你能用它说清楚一个人在行业内的资深程度,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把XX的部分填上就好了。你不用现场去造整句话,而是只调整可变部分就行了。这么组织语言,就会变得快速高效。
当然,你也可以把in this business看成是可变部分,这样的话,模块就变成了He’s worked XXX for like XX years. 这个表达模块有更灵活的应用场景,比如:
He’s worked as a teacher for like 30 years. (他的教教龄已经有30年了)
He’s worked for IBM for like 20 years. (他在IBM工作20年了)。
初始阶段,建议你运用的表达模块中,可变部分越少越好。一来方便记忆,二来也能减少出错几率。
5. 想要快速积累并熟练使用表达模块,首先要建立一个你自己专属的表达模块库。很多国内英语学习者最容易走的弯路,就是只学英语,不练英语。建立表达模块库,可以方便记录和整理你积累的所有表达模块,并让练习过程变得可控。
6. 建立表达模块库,所积累的模块需要具备这三类表达能力:描述(describe),即描述人或事物的外观、特征、关键细节的能力;叙事(narrate),即讲故事的能力;评价(comment),即对人或事物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三种表达能力,无论是日常聊天、演讲,还是口试、面试等场景,都需要将这三种能力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能力,作为表达模块库的三个基本类别。在收集到表达模块后,按照这三个类别去做分类。例如,上面说到的He’s worked in this business for like XX years,就可以放在“描述”这个类别里。
7. 比较理想且实用的素材,往往来自英文访谈。很多英语学习者会把电影美剧当素材,但这里我不推荐。因为电影美剧是有剧本的,里面的台词是编剧写的,和真实生活里的语言还是有一定差别。而英文访谈使用的是最自然的语言,而且比日常闲谈更注重信息的高效传达,会有很多优质的表达模块。同时,人们接受采访时会讲一整段话,表达上是连续的,你还能顺便学习表达模块之间的搭建逻辑,顺便模仿母语者的语调、语气、节奏。模仿对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8. 要让积累过程变得高效,你还要学会有意识地“搜寻”。千万不要把整个访谈从头到尾每句话都筛一遍,而要带着目的去找。你可以在脑中想象一下,自己平时跟外国人聊天时,最有可能聊到哪些内容?先把这些内容在脑子里大致过一遍,再带着这些内容,去搜寻适合的表达模块。一旦找到适合的表达模块,你就把它们所在的句子完整记录下来,然后按照“先区分可变和不变部分,再提取”的方法,把表达模块从句子中提炼出来,分门别类放到自己的表达模块库中。
9. 积累了一定量的表达模块之后,一定要反复练习至脱口而出的地步。练习的方法可以采用“中英文思维回译法”,就是把表达模块翻译成地道的中文,然后再看着中文,反推回表达模块。或者是通过场景模拟,先在脑中模拟出一个对话场景,想象对面就是一位外国朋友,然后在这个想象的场景中,把你想说的内容“演”出来。
如何快速提升个人英语口语水平?
这种讲英语时“想表达又说不出来”的窘境,让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感到苦恼。不过大家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口语不好是英语水平不够高,必须得多听多看,扩大词汇量,学透语法,等水平提高了,口语自然就能变好了。这个理解并不正确。从本质上说,想要提升英语口语,最应该做的不是提高英语水平,而是改变组织语言的方式。 首先,你要把讲英语的过程,与现场造句的过程区分开。口语不是写作,当你想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你没有大段时间去慢慢思考如何组织词汇,调用语法。何况,当你把所有精力全放在造句上时,根本无暇思考接下来要讲什么,导致你讲话总是磕磕绊绊,不停卡壳,越讲越没信心。 可以尝试用模块化搭建的方式来讲英语。之前你说英语的方式,相当于手头都是散碎零件,你需要现场一个一个去搭建。至于搭得对不对,你心里也没底。而模块化搭建,就是你手头都是成型的、之前已经搭好的完整模块,你在现场只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把这些模块稍作调整,再组装到一起就好了。由于模块是之前就处理好的,你完全不用担心搭得是否正确的问题;而且组装模块的过程很轻松,这就为你节省出大量脑力,可以一边组装,一边思考接下来该怎么搭建,整个搭建过程就变得连贯起来。 按照这个思路,你需要积累你需要积累一批英语的“表达模块”,也就是母语人士组织语言的惯用套路。表达模块通常是从句子中提炼出来的不变部分。举个例子,比如: He’s worked in this business for like 50 years. (他从事这一行差不多50年了) 这句话如果套用在另一个人身上,需要调整的肯定是表示年份的数字。所以在这句话中,50就属于可变部分。把数字去掉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表达模块:He’s worked in this business for like XX years. 这个表达模块很实用,你能用它说清楚一个人在行业内的资深程度,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把XX的部分填上就好了。你不用现场去造整句话,而是只调整可变部分就行了。这么组织语言,就会变得快速高效。 当然,你也可以把in this business看成是可变部分,这样的话,模块就变成了He’s worked XXX for like XX years. 这个表达模块有更灵活的应用场景,比如: He’s worked as a teacher for like 30 years. (他的教教龄已经有30年了) He’s worked for IBM for like 20 years. (他在IBM工作20年了)。 初始阶段,建议你运用的表达模块中,可变部分越少越好。一来方便记忆,二来也能减少出错几率。 5. 想要快速积累并熟练使用表达模块,首先要建立一个你自己专属的表达模块库。很多国内英语学习者最容易走的弯路,就是只学英语,不练英语。建立表达模块库,可以方便记录和整理你积累的所有表达模块,并让练习过程变得可控。 6. 建立表达模块库,所积累的模块需要具备这三类表达能力:描述(describe),即描述人或事物的外观、特征、关键细节的能力;叙事(narrate),即讲故事的能力;评价(comment),即对人或事物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三种表达能力,无论是日常聊天、演讲,还是口试、面试等场景,都需要将这三种能力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能力,作为表达模块库的三个基本类别。在收集到表达模块后,按照这三个类别去做分类。例如,上面说到的He’s worked in this business for like XX years,就可以放在“描述”这个类别里。 7. 比较理想且实用的素材,往往来自英文访谈。很多英语学习者会把电影美剧当素材,但这里我不推荐。因为电影美剧是有剧本的,里面的台词是编剧写的,和真实生活里的语言还是有一定差别。而英文访谈使用的是最自然的语言,而且比日常闲谈更注重信息的高效传达,会有很多优质的表达模块。同时,人们接受采访时会讲一整段话,表达上是连续的,你还能顺便学习表达模块之间的搭建逻辑,顺便模仿母语者的语调、语气、节奏。模仿对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8. 要让积累过程变得高效,你还要学会有意识地“搜寻”。千万不要把整个访谈从头到尾每句话都筛一遍,而要带着目的去找。你可以在脑中想象一下,自己平时跟外国人聊天时,最有可能聊到哪些内容?先把这些内容在脑子里大致过一遍,再带着这些内容,去搜寻适合的表达模块。一旦找到适合的表达模块,你就把它们所在的句子完整记录下来,然后按照“先区分可变和不变部分,再提取”的方法,把表达模块从句子中提炼出来,分门别类放到自己的表达模块库中。 9. 积累了一定量的表达模块之后,一定要反复练习至脱口而出的地步。练习的方法可以采用“中英文思维回译法”,就是把表达模块翻译成地道的中文,然后再看着中文,反推回表达模块。或者是通过场景模拟,先在脑中模拟出一个对话场景,想象对面就是一位外国朋友,然后在这个想象的场景中,把你想说的内容“演”出来。